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
發布時間:2019-12-09 | 點擊數:23407
人民網蘭州10月26日電(高翔)“我突然明白了樊錦詩愿意一輩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塵世間人們苦苦追求心靈的安頓,在這里無需尋找。只要九層樓的鈴鐸響起,世界就安靜了,時間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這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春芳訪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時的感悟。
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青發表講話(高翔 攝)
八十一歲高齡的樊錦詩,已經在敦煌整整工作了五十七年。她將大半輩子的光陰奉獻在敦煌,只為守護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她是莫高窟發生巨變和敦煌研究院事業日新月異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2019年9月17日,樊錦詩被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這是對樊錦詩先生一生貢獻的巨大褒獎,是對敦煌研究院先進群體團結奉獻的高度贊譽。
蘭州大學杜斗城教授作交流發言(高翔 攝)
為大力弘揚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和“最美奮斗者”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格,廣泛深入學習宣傳樊錦詩同志的先進典型事跡,10月25日下午,甘肅省委宣傳部在寧臥莊賓館組織召開了樊錦詩獲國家榮譽稱號暨圖書《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出版座談會,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青出席并講話。甘肅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高志凌,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甘肅省委網信辦主任梁洪濤出席會議。
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社長董洪亮在座談會上作交流發言(高翔 攝)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要研究敦煌文化絕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問題。”座談會上,樊錦詩深情回顧了自己扎根敦煌半個世紀以來的動人故事,由衷表達了對祖國、對家鄉、對自己一生追求的事業默默奉獻的拳拳赤子之心,讓與會嘉賓深受教育、倍受鼓舞。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發表獲獎感言(高翔 攝)
座談會上,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社長董洪亮,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白堅,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杜斗城,讀者出版集團總經理趙金云,蘭州文理學院教授高金榮先后做了交流發言。發言中,大家舉事例、談感受、講體會,既體現出了對樊錦詩先生獲國家榮譽稱號的強烈自豪感,也體現出了對以樊錦詩先生為代表的敦煌研究院先進群體的由衷敬意,為下一步做好學習宣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讀者出版集團總經理趙金云作交流發言(高翔 攝)
陳青代表甘肅省委和甘肅省委宣傳部對《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的正式出版發行表示祝賀。她說,樊錦詩先生被譽為“敦煌女兒”,她以“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為誓言,扎根敦煌近60年,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各洞窟的分期斷代,帶領團隊致力保護傳承,積極開展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先進保護理念和保護技術,探索形成了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事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極大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為甘肅省乃至全國的文物保護和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的生動寫照。近日,甘肅省委將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向敦煌研究院先進群體學習活動的決定》,號召全省上下向他們學習。一代代莫高窟守護者堅守大漠,把青春年華奉獻給莫高窟。他們經歷了物質極為匱乏的歲月,耐住清苦寂寞,用無私奉獻換來了敦煌石窟保護的嶄新局面和敦煌文化的賡續弘揚。我們要學習他們忠于職守、勇于擔當的使命意識;學習他們堅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忠貞品格;學習他們開拓創新、勇攀高峰進取精神;學習他們不畏艱苦、甘于奉獻的無私胸懷。
座談會現場(高翔 攝)
人們親切地喊樊錦詩為“敦煌的女兒”,她卻說,我其實也想過離開。然而,在每一個荊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選擇了堅守……
由樊錦詩先生口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顧春芳教授撰寫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已于10月21日在北京大學成功發布。書中,樊錦詩這樣詮釋她與敦煌的情結:“我感覺自己是長在敦煌這顆大樹上的枝條。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來。我為敦煌盡力了!不覺寂寞,不覺遺憾,因為它值得。”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