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因為長期佩戴護目鏡和口罩,導致面部過敏,被口罩勒出紅紅的印子,面頰和鼻子磨破皮,甚至壓破起了膿皰,真的令人心疼。當前全國正處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的關鍵階段,進入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要佩戴口罩。對于復工上下班戴普通口罩的大多數人來說,雖然不會出現一線醫護人員這樣嚴重的皮膚情況,但畢竟每天也是要戴好幾個小時,所以也有部分人會出現皮膚問題。
下面介紹幾種應對方法:
問題一:面部皮膚出現壓痕、破皮
出現原因:由于較長時間佩戴口罩,皮膚組織受壓、摩擦而出現的機械傷害。常見部位有與口罩綁帶接觸的顴骨、臉頰部、耳后,與口罩塑形處接觸的鼻梁部。
預防措施:
1.佩戴松緊合適的口罩。對廣大群眾來說,一般低風險暴露時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非耳掛式口罩如綁帶式,也可減少對耳后皮膚的摩擦及壓力。
2.佩戴時間不宜過長,如衛生條件允許,2~3小時摘下口罩或適度變換口罩位置使局部減壓。
3.佩戴前可以局部涂抹潤膚劑,減少口罩邊緣摩擦對皮膚的刺激。
問題二:出現紅斑、丘疹、瘙癢等過敏現象
出現原因:1.口罩的材料,如無紡布、金屬夾、橡膠帶等,對于少部分人來說會導致過敏,引起接觸性皮炎。2.使用了不合格口罩,偽劣材質在佩戴時可能刺激皮膚發生過敏。3.已佩戴較長時間,或清潔過度使皮膚屏障受損,口罩內潮濕容易滋生病菌,進而引起皮膚紅腫瘙癢等。
預防措施:過敏體質者,佩戴前應了解口罩材質,避開過敏成分,同時避免使用偽劣產品。口罩潮濕時,及時更換口罩。
供稿:臨床護理學院 來源:廣州日報